有一本书我一直都很想推荐,这篇文章算是推书前的序言吧。
当你疑似“抑郁症”或者别人口中说的,你得了“神经病”。你会经历哪些过程?
下面,我会介绍一个抑郁症或疑似抑郁症的人会遇到的典型情况。
第一阶段:别人都以为你在偷懒。
事实上,有些人确实是偷懒,比如他的工作或者生活有某些方面让他太疲劳了,他急需一个借口来摆脱目前情况,即需要一个“病症”来让自己休息。
不过,要小心的是,想偷懒但最后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——即懒着懒着发现自己无价值,最后竟因自己无所事事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,继而“抑郁”起来。
对于这一阶段,我建议各位都需要有一个基本认知:人是需要休息的。
说实话,我学习这句话也学习了好多年。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要休息马上就能休息,要学习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的人。但多次的惨痛经历都让我发现,我的“意志”是无法战胜个人的生理缺陷。
你就是需要充足的睡眠,就是无法集中精神超过2小时,就是要放松,就是要休息,才能表现得更好。
第二阶段:“你有病,要吃药。”
经过一个阶段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质疑,你自己会慢慢开始认为,完了,我是不是有病?
首先从他人的角度看,如果真正关心你的人,特别是家长,通常会觉得有病嘛,找最好的医院和医生,治好它。虽然会有“面子问题”(怕被别人以为自己或自己家人是“神经病”),避免和他人分享此类事项,但依然会尽最大可能找到所谓“神医”或者看似专业的精神病院。
作为个人而言,我有很深的感触。个人对于这样的事情,一定是很难接受的。我真的有病?我真的是“神经病”吗?完了,我这辈子完了。我要永远都活在这样的痛苦中了。天底下这么多人,为什么偏偏是我得?为什么要这么不公平?
在这种情况下,加上本身身体的疲劳,自然不愿意长途跋涉去看所谓的“神医”,或者旁人推荐的医院或者“诊所”。所有这一切,你都需要怀疑。
第三阶段:我有病,要吃药
好了,我承认“我有病”,该吃药了,可药有副作用啊。
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我这样的疑心病,身体上的疾病还好,精神上的药物,可能是宣传或者电视节目看多了,我总认为有很多副作用。换言之,它会“伤害”我的身体。所以,在我的潜意识中,一直拒绝吃这些医生的药。
然而,连我这样“拒不配合”的人,也吃过两次精神科医生开的药,但这是后来我了解了成分和副作用后。当影响自己的睡眠时,适当吃了具有“安眠”副作用的药(舍曲林)。那个时候,我就不这么惧怕了。
总的来说,药物是有副作用的,但你对它的认识越多,你越不会惧怕。不过,要学习每种药物的好与坏,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困难的,因为毕竟涉及很多药理的知识。(我的粗浅认知来自于网络及我推荐的书,里面有一章详细地讲解所有的药物和可能副作用)
我读过一篇关于抑郁药物的文章,说是美国人反而很喜欢药物,因为药物是一种“速效”的疗法,吃下去立刻就能放松和稳定。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,同时中国有中医的文化,让一部分人对西药会有天然的质疑,特别是精神类的西药。但我的质疑不只来自这个方向,于我本人而言,因为在此就接收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一些知识授课,所以一直相信,一定有一种“无害”的方法来“治疗”抑郁。
第四阶段:寻求自我救赎
我曾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做团体和个人的精神分析(花了不少钱),也花了时间学习过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(大部分是精神分析),我当时笃定自己会变成一个心理咨询师,但是必须要先帮助自己,才能帮助别人。所以,我在这个漫长的一年一直等自己能够成长。
我有过“误入歧途”的经历,比如上过类似传销课程或者某些大师课,这个以后我另外再写文章。但是,我也是非常幸运的,我觉得我在考证的时候遇到了比较靠谱的同学,然后又认识了比较靠谱的老师,所以找到一个相对专业的方式进入到心理咨询领域,明白基础精神分析和动力学取向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。之后,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书,看了很多文章,想办法以文案的方式进入了我当时认为还算靠谱的公司,想要继续向前进发。
不得不说,长时间对我自己的探索,对我身边关系的探索,对精神分析领域的投入学习,确实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了解。但这些都无法阻止我偶然冒出的痛苦想法——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,所以活着没有任何意义。
有时候,你在往事中在关系上纠葛很深(精神分析师喜欢用的方法),反而造成思想上的重大负担。你要花费很多的精神来探索,再释怀。真正让我开始怀疑这种方法的用处,是我遇到职业和人生的交叉选择时,我发现自己瞬间是这么无力。两股重担同时向我袭来,我变得无力招架。
我站起来,重新去找我的咨询师,她又重新跟我讨论我的过去,安慰我的情感。但是这一次,我无法说服自己,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。我已经拖着一个疲惫的身躯,费劲心力地大老远跑过去,我们度过了50分钟,竟然对我现在的决定一点帮助都没。
因缘巧合下,我的一位长辈(某公司CEO),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,病史超过十年。她跟我分享了她在“寻医”经历,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精神病医生没有靠谱的。
她的选择就是自己查医书,自己吃药。我在康宁查出轻度抑郁的时候,想要咨询她的时候,她就马上从包里拿出几种药让我选,并拿了一本书给我,让我一阵惊诧。她告诉我,药的东西,如果能不吃就不吃,实在没办法,吃点安眠的就好了。后来,我就真的没吃。(但是,我并不建议盲目听从“不吃药”的建议。有研究证明,重度抑郁症是必须吃药的。)
不管怎样,我拿了她给我的书就回去了。这本书便是今天的主角,它是那种你在书店看到或者推荐榜单上看到,十有八九都不会买回家的书,主要是标题太烂了。
《新情绪疗法》,这又是什么成功学方法?(英语原版的大标题是“Feeling good”,副标题是“新情绪疗法”)。而且封面的设计特别烂,看起来就像盗版书。光看书的设计,你已经没有欲望看下去了。
重要的是,这本书很厚,比我大学的教科书都厚,又大,真的有人会看吗?
(中英文版本,太TM成功学封面了)
然而,我看了,对我帮助很大,大到我觉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可以摆脱其他方法的帮助。
究其原因,并不是这本书神奇,而是书中的思维比较西方和理性,恰恰是我们东方人很少有的思维(当然,西方人也常在“偷”我们的思维)。
全书聚焦在一个认知行为治疗(CBT)的方法,撰写书的前言是CBT之父Aaron. T. Beck,他介绍了CBT的疗法,如下:
“CBT疗法主要对付抑郁症病人的‘不合理想法’(或者说‘不正常的想法’)。它帮助病人评估、挑战和重塑他们的不合理信念(重建认知)。某种程度上促进行为的改变,提高人们正常生活的能力。”
CBT治疗师像老师,教导病人学会用新的思考办法来处理给他们带来压力的情境。关键是,阅读CBT疗法书籍本身也能算一种疗法。
如果你在寻求一个不一样的方法,听我说,不妨试一试。
图片: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