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
看了一个视频,关于一个亚裔女工程师的自白。她说自己是一个“Yappie”,意思是“Young Asian Professional”,中文翻译是年轻亚裔专业人士。
这是一群居住在美国的专业人士,大部分是软件工程师。他们大多有稳定高收入的工作,不要去冒险,永远可以待在“舒适圈”。
老实说,这几乎是我理想的生活。不愁吃穿,可以一直专注干一件事。但是,她坦承这可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——一辈子当工程师?
当然,她说并不是她不喜欢这样,她也追求这些美好的生活:上一个好学校,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、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、能够照顾家人。
以上“愿望”属于有形的愿望,她一直都知道要达成这些目标。这些事可以说出来的,甚至有些已经做到。
但冰山下呢?她的心底里呢?她一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扯的。她有一些“无形”的愿望,比如说认识更多的人、听到更多的故事、为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等等。
这些东西好像可以说出来,但你不知道怎么实现。如果你不去做出某些改变,这又好像变成你心中永远的刺,时不时出来扎你一下。
她怎么办呢?她也不知道,但她在尝试按照自己微弱的想法做一些事情,比如她开设了一个视频频道。她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但她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对于“有形”和“无形”,我开始在思考另一个问题:到底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?
比如今天我买了一串葡萄,我去买葡萄前是否已经知道我想要怎样的葡萄了呢?比如,我喜欢甜里带酸的,但是老板能否理解我的甜里带酸呢?或者,我明确的说,如果糖度有10分,我想要8分糖,但是2分酸的葡萄。这样,老板就能按照我想要的糖度和酸度给我选葡萄了吗?
当然不可能。首先,老板没空按照我的要求测试糖度和酸度,更不可能按照我的这种要求来种这样的葡萄。其次,我的甜里带酸其实只是一种感觉,是一种“无形的”东西。
当你把它具象化,比如8分糖2分酸后,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,不尽然。只是你需要把它变成“有形的”东西,所以才需要有标准。但是,这个标准却无法达成你想要的目的。
真实的你,想要什么样的葡萄,你根本不会想好,你只是有大概的印象。如果吃到的葡萄符合你的印象,那你很容易感到愉悦;如果不符合,你下次不会不买。
所以,水果摊老板要满足一个人是很难的,因为每个人对于特定的水果印象是不同的,也很难描述。
这跟做设计一样,你仅仅能描述一个印象,但当设计师把稿件画出来后,你又觉得不是这样。如果要你自己去画,你又很难画出来。
因此,设计的含金量高并不是它能描绘出你想要的样子。而是,它能通过一次次地具象化无限靠近你的印象,让你感到愉悦。
讲到这里,感觉我们绕了一大圈。从“有形的”愿望、“无形的”愿望到买葡萄,到设计。
其实,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点。那就是“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”,但是当他拿到符合一定预期的产品,又会从心里感到愉悦。
因此,我们要做的,其实并不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,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“样子”“想要的东西”是什么,有时候甚至连形状都没有。
重要的反而是从“不知道要什么”到“符合一定预期”的过程,这个过程也是最磨人和痛苦的。
因为这个过程一定包含“尝试”,里面就有一定几率有“失败”。因此,你有机会感到愉悦或者气馁。但是,总比一直“不知道要什么”强。
所以不管怎样,你需要慢慢尝试,慢慢靠近“无形的愿望”。
最后……如果你对原文提到的女工程师(mayuko,是一名netflix的女工程师)的观点有兴趣,欢迎观看视频:
或点以下链接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YB822q4LMk
(注:油管链接,需要科学上网)
Photo by JohannesPlenio on Unsplash
Photo by KyleGlenn on Unsplash
Photo by SimonMigaj on Unsplash